查看原文
其他

KT讲坛精华 | 陈红薇教授:改写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

iResearch 外语学术科研网 2022-04-24

2021年8月15日晚上,“外研社·U讲堂社区”2021年度KT讲坛正式开始第18讲!(点击查看KT讲坛年度预告北京科技大学陈红薇教授带来了“改写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专题讲座。


讲座中,陈老师从历史上的改写现象谈起,重点介绍了当代改写理论的构建和一些前沿的改写研究实践。更多内容可参考陈老师的著作《改写》一书。


《改写》属于“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外国文学研究核心话题系列丛书(传统/现代性/后现代研究系列)”,已于2021年2月出版。“外国文学研究核心话题系列丛书”总主编及“传统/现代性/后现代研究”子系列主编均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剑教授。


(点击图片了解图书详情)


讲座伊始,陈老师指出,改写(adaptation)并不是一个现在才有的现象,它和叙事一样古老,可以追溯到人类口述神话故事的无文字时代。可以说,人类文学创作的历史也是一个改写的历史。比如,阿多尼斯(Adonis)神话有多个版本。詹姆斯·弗雷泽(James Frazer)在《金枝》(The Golden Bough)中提到,希腊阿多尼斯神话的起源是巴比伦尼亚和叙利亚闪族人的塔穆斯(Tammuz)神话。再如,我们熟悉的莎剧无不是对某个或多个起源文本(source text)的再创作,杰弗里·布洛(Geoffrey Bullough)的Narrative and Dramatic Sources of Shakespeare就对莎剧的各种来源做了细致的考证。


阿多尼斯雕塑

(图片源自网络)


陈老师强调,自莎剧出现以来,一代代后辈作家以数不清的方式在舞台和银幕上改写莎剧、重塑莎剧。在过去的400多年间,莎剧改写出现了两次高峰。英国王政复辟时期和18世纪是莎剧改写的第一次高峰。当时,相当一批剧作家以少有的热情和极端形式改写莎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股改写创作的潜流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并在60年代后喷发,形成了西方莎剧改写的第二次高峰。在莎士比亚的故乡英国,几乎所有本土著名剧作家和导演都加入了改写莎剧的行列,如查尔斯·马洛维奇(Charles Marowitz)、汤姆·斯托帕德(Tom Stoppard)、爱德华·邦德(Edward Bond)等。此外,北美的戏剧舞台上也出现了一些莎剧改写作品。到了80、90年代,这种莎剧改写热潮依然存在。


莎士比亚

(图片源自网络)


如今,改写无处不在。后现代改写理论家琳达·哈钦(Linda Hutcheon)指出,当代改写作品数量之多、种类之杂,都说明了一个事实——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改写的时代。那么,如何研究改写?陈老师随后从理论方法和实践两个维度分别作了介绍。


当代改写理论的构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adaptation如何命名,改写还是改编?改写的研究方法是什么?后现代改写与传统改写的性质有何不同?如何看待后现代语境中改写创作的文学性、地位及作者属性?改写研究的焦点是什么,是改写作品本身、改写的主体,还是改写过程、改写的受众,抑或是催生当代改写文化的生态和理论背景?基于这些问题,当代改写理论借助各种“后”理论,从不同角度探索当代改写的内涵、特征、存在形式及文化观照。


接着,陈老师一一回顾过去主持的9场改写专题讲座,简要介绍了当代改写理论研究的发展历史及视点、改写的存在研究、跨媒体改写研究、跨文化改写研究、跨学科改写研究、各种理论视域下的改写实践研究,以及脑文本与改写研究。以下仅引述其中两场。


“当代改写理论研究的发展及视点” 讲座中,陈老师梳理了当代改写理论的两个阶段以及重要改写理论家的研究视点。20世纪70—90年代是改写理论的兴起与沉淀阶段,21世纪是改写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阶段。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丹尼尔·菲什林(Daniel Fischlin)、马克·福捷(Mark Fortier)、朱莉·桑德斯(Julie Sanders)、琳达·哈钦(Linda Hutcheon)等一大批改写理论家的出现,改写研究有了质的飞跃。例如,菲什林和福捷首次将adaptation的界定难题置于改写研究的核心,并指出20世纪后半期复杂的文学思潮对改写所产生的影响,开启了当代改写研究的新思路。哈钦的A Theory of Adaptation集众家之所长,鲜明地界定了改写,澄清了诸多问题,极大地促进了改写理论体系的形成。


A Theory of Adaptation

(图片源自网络


“脑文本与改写创作研究”讲座中,陈老师主要借助文学伦理学批评探讨了“改写创作是如何发生的?它的机制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关于改写创作的发生,改写理论家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叙事层面,认为改写是对前文本的再创作。文学伦理学批评则认为,文学书写并非是创作本身,而是创作的表达;文学创作在本质上是脑文本的创作,因此改写创作的核心是改写者脑文本的形成。


最后,陈老师以自己近来对英国当代剧作家廷伯莱克·沃滕贝克(Timberlake Wertenbaker)的成名作《夜莺之爱》(The Love of the Nightingale)的研究为案例,展示了女性主义神话学视角下的改写研究实践。


以上是陈红薇教授讲座精华,如想了解更多内容,可以加入钉钉群获取精彩直播回放,或者参考陈老师的《改写》一书。


相关阅读

KT讲坛精华 | 北京外国语大学陈亚平教授:二语习得的有效机制: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探析

KT讲坛精华 |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颖冲副教授:多模态视阈下的中文小说英译

KT讲坛精华 | 中国人民大学刁克利教授:重构作者研究

KT讲坛精华 | 上海财经大学杨国静教授:当我们谈论伦理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KT讲坛精华 | 浙江大学隋红升教授:真正的男性气质文化内涵与新时代男性气质建构导向

KT讲坛精华 | 东南大学韦清琦教授:生态女性主义的整体性批评实践——以蕾切尔•卡逊为例

KT讲坛精华 | 浙江大学董燕萍教授:译员的注意力控制机制

KT讲坛精华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范祥涛教授:中国经典翻译研究热点问题与研究方法

KT讲坛精华 |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语言研究中缘何对比语言学具有重要性

KT讲坛精华 | 北京大学郑萱老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廖鸿婧老师:跨文化外语教学模式与测评

KT讲坛精华 | 宁波大学许希明教授: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重音盲点

KT讲坛精华 | 浙江工商大学张金凤教授:身体研究动态与思考

KT讲坛精华 | 上海师范大学陈红教授:生态批评的环境史维度

KT讲坛精华 | 浙江大学邵斌副教授:英汉浮现词缀对比研究

KT讲坛精华 | 华中科技大学徐锦芬教授:二语学习中的同伴互动促学机制探析

KT讲坛精华 | 曲阜师范大学秦洪武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黄立波教授:语料库翻译学——理念、方法、工具

KT讲坛精华 | 南京大学孙红卫副教授:重构文学研究的民族视域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进入《改写》购买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